•巴龍舞
巴龍舞又叫 Barong & Rangda, 大部份的旅客大概很容易接受這齣戲,無論是在服裝、身段、角色扮演、配樂以及劇情發展上都可以輕易地超越語言的隔閡;巴龍 (Barong Keket) 是善神的化身,由雙人演出,如同中國之舞獅,只是 頭部更似北京狗,與身體整個比例相 較也小了些。
讓特 (Rangda) 是惡神的化身,巴龍舞表達了善與惡兩種勢力的均衡與無止境的對抗,而非一般戲劇所強調的貶惡揚善,巴里島人對善惡的特殊觀點也同樣在其善惡門建築中可以發現,劇中除了優美的雙人舞蹈,也穿插了丑角詼諧的表演,加上武場的演出,讓她成為老少咸宜的舞劇。

•凱卡克舞
表演時 由一群青年人環繞著一個火炬而坐,一邊搖晃著身驅,一邊發出宗教式的呼聲,似乎也將觀眾逐漸帶入遠古的傳說之中。
表演時間都在黃昏居多,現場燈光極弱,,凱卡克舞比峇龍舞更具宗教色彩,它的名字起因於 Sanghyang 舞蹈中所發出的 "kechak-kechak" 伴唱聲音。
凱卡克舞藝術性不下於巴龍舞,可是不明其背景文化故事的觀眾反而不易接受。
凱卡克舞約在 1930 年代由 Bona 村落所發展出來,當地仍定期在演出,全劇依據印度史詩羅摩耶那故事撰寫,描寫 Rama 王子得到猴子軍隊的幫助,企圖從邪惡之王 Rawana 手中奪回愛妻的故事。

•桑揚迷咒舞
桑揚迷咒舞是一項非常獨特的舞蹈表演,演出的2名舞者必須是年少純潔的處女,可以注意到她們在全場表演時,是進入眼睛都是緊閉著的催眠狀態,但是2人的舞蹈動作卻依然能夠整齊劃一,她們在跳舞時所表現的高超技藝,被認為已受神靈附體,成為傳達神靈訊息的一種媒介。當吟唱停止時,女孩們便會昏倒在地上,由祭司培曼庫(Pemangku)為其灑聖水解除催眠,並在旁邊為她們祈禱祝福。舞出生命,即使是群舞也能表現出動作一致的舞蹈張力。
•雷貢舞
優雅的雷貢舞(Legong)是許多舞蹈家鍾愛的舞劇,傳說它原是仙界的舞蹈,由這不凡的讚譽,可以想見它的華美。由於全劇強調抽象的肢體動作,這是Legong舞的特性,有時可能會讓你摸不著頭緒,不過,單讓華麗的服飾討好你的視覺也是種享受。
雷貢舞分有許多型態,其中膾炙人口的是「雷貢克拉頓」(Legong Keraton)。許多人在欣賞這齣舞蹈時,都會對3位女性舞者的精湛舞技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其中,雷貢(Legong)的「Leg」是指「優美靈活的舞蹈動作」,貢(Gong)為音譯,克拉頓(Kraton)來自印尼爪哇語,是「宮殿」的意思,「雷貢克拉頓」也就是「在宮殿中表演的優美舞蹈」。
•托賓舞
根據峇里島歷史的記載,「托賓面具」開始於西元前8世紀,源於古老的「甘布Gambu」歷史劇,峇里島人相信這項藉由面具貫穿神性的舞蹈,蘊藏很大的能量,由於面具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,能充分改變人們對角色的印象,因此,舞蹈是「面具」講話,而非穿戴者的表演而已。
當一個有神聖力量的面具,由活著的舞蹈家把祂戴上時,實際上舞蹈家將成為這個面具所描繪的人物或神祇。其中,在烏布看到的「托賓杜瓦Topeng Dua」稱得上經典的假面舞,同一個表演者將在象徵善的力量的「White Magic」白魔法場景中演出,然後也在象徵邪惡的「Black Magic」黑魔法的場景中演出,前者必須呈現迷人、美麗的境界,後者則又必須展露醜陋、詭異的、荒誕至極的表現。裝扮成智慧老人的舞者,純靠肢體動作表現老態龍鍾、遲暮蹣跚的歲數,如何能不仰仗面部表情,成功的顯現角色的年紀及個性,對假面舞者而言是項嚴苛的晉級挑戰。
•皮影戲
由爪哇島傳來的,使用木偶的皮影戲,內容多是印度古典述事詩或是《摩河婆羅多》為腳本,有時會使用英文表演,吸引不少觀光客!